当前位置:主页 > 世界经济 > 国际贸易 >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里的“中国声音”

时间:2016-03-30 23:23 类别:国际贸易

这次《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网上争议解决技术指引》的成稿,真正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说起自己在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第三工作组参与制定《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网上争议解决技术指引》的经历,从事了22年律师工作的傅达清很感慨。

《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网上争议解决技术指引》是世界范围内首个解决跨境电商网上争议的软性法律文件,由中国、美国、德国、日本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代表和观察员参与制定。傅达清作为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受邀加入工作组。

“今年6月将提交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表决。若表决通过后,《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网上争议解决技术指引》将成为各国在处理电子商务网上争议问题时约定俗成的惯例。”傅达清29日对中新社记者说,各国对这次会议都非常重视,“中国、美国、欧盟都有代表团和观察员参会,会上主要的争议也来自这几方。”

“制定《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网上争议解决技术指引》的过程就是大家不断争吵、协商,然后出现新的问题,再争吵,再协商。”傅达清说,在联合国总部一个能容纳200多人的会议室里,坐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及观察员。虽然私下见面大家很友善,“但在会议室里,该争的还是要争。”

从立项到最终成稿,《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网上争议解决技术指引》历时近五年半。傅达清用“激烈而有趣”来形容最后阶段的成稿讨论过程。

“有时是中国和美国意见一致,有时是中国和欧盟一致,但大多数时候是欧盟和美国一起同中国进行较量。”傅达清说。

“例如‘technicalnotes’的中文翻译应为‘技术指引’,但之前很多类似文件将其翻译为‘技术说明’。这次我们要求改成‘技术指引’,这本是理所应当的事,没想到遭到了美国代表的反对。”傅达清告诉记者,美国代表强调要按照“国际惯例”继续沿用“技术说明”一词。

“这个时候我们没有退让。虽然只是修改一个词,但中文文件名应该按照中文的逻辑,如果之前的‘国际惯例’有错,我们应该修正它。”最终,在中方的坚持下,美国代表“妥协了”。

一个问题上的争执,不代表整个过程的“对立”。“在美国和欧盟出现冲突时,中国就成为重要的‘调停者’。大家都想获得中国的支持。”傅达清说,这也是会议里“有趣”的地方——上午还针锋相对的美国代表,在需要获得中国支持时,就会变成“友好的合作伙伴”。

“整个讨论中,我们关于安全、保密、导言、第三阶段表述等主张都得到支持。”在傅达清眼中,得到支持除了表述中肯全面,更是因为没有人能够忽略“中国声音”。

“中国代表和观察员在参与讨论时非常积极。在遇到争议时,我们也是用前期的调研数据和相关法律法规‘以理服人’。”傅达清说。

最终,在《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网上争议解决技术指引》定稿里,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第三工作组采纳了中国提出的一个既体现中国需求又考虑欧盟和美国法律差异特点的中国方案。

“‘中国声音’不缺位,‘中国声音’掷地有声。这就是我们在这次会议上做到的。”傅达清说。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阅读